close

《心靈捕手》是一部老片了,對我來說是百看不厭!

因為每一次的觀看,總會讓我有不同的感觸浮現,或深或淺,

於是,不管到哪兒剛好有播放,我都不計較是否又要再看一遍。

 

這部片蘊藏很多真理,

特別是對諮商專業的技術與信念的區辨,有更多本質的探究!

 

劇情大意是:

一個麻省理工學院的數學教授,在他系上的公佈欄寫下一道他覺得十分困難的題目,

希望他那些傑出的學生能解開答案,可是卻無人能解。

結果一個年輕的清潔工 (麥特戴蒙飾)卻在下課打掃時,

發現了這道數學題並輕易的解開這個難題。

數學教授在找不到真正的解題之後,又下了另一道更難的題目,要找出這個數學天才。

原來這個可能是下一世紀的愛因斯坦的年輕人叫威爾杭特,

他聰明絕頂卻叛逆不羈,甚至到處打架滋事,並被少年法庭宣判送進少年觀護所。

最後經過數學 教授的保釋並向法官求情,才讓他免受牢獄之災。

雖然教授希望威爾能夠重拾自己的人生目標,而用盡方法希望他打開心結,

但是許多被教授請來為威爾做心理轉導 的心理學家,

卻都被這個毛頭小伙子洞悉心理反被威爾羞辱,紛紛宣告威爾已「無藥可救」。

數學教授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只好求助他的大學同學及好友(羅賓威廉斯飾),

希望他來開導這個前途汲汲可危的年輕人。

到底最後他能不能打開心胸擁抱生命?會不會把他之前所遭遇的困境拋諸腦後?

 

資料來源:http://app.atmovies.com.tw/movie/movie.cfm?action=filmdata&film_id=fGatm0874171

 


最近,越來越深的感觸是發現一般人們除了循歸學術正統方式來學習心理諮商,

坊間已經有越來越多自我探索的途徑,讓人們認識心理學。

可以看書、參加團體、工作坊、講座,從外吸收理論性知識或體驗性探索,

大量攝取的結果,就是越來越懂得專業術語、專業知識、專業探索方法,

有時候,我自嘆不如。

 

然而,我覺得有趣的是:

自己接觸心理諮商越久、越深,反而會發現知識與術語是最容易補充的資源,

可是,最難的還是回歸自我,不套用外來理論或方法,而是單純的談談自己!

因為沒有任何理論、媒材可以依靠,人們無所遁形了,反而會感覺到害怕!

人們的初衷是想要藉由外來資源,了解自己,最後,卻沉浸於心理學世界而找不到自我位置!

 

接觸心理諮商初期,我曾經也花費很多時間,大量參與各種工作坊!

我比較各種學派教授的功力,分析各種學派的優劣,

我不斷想要知道到底要信奉哪一種學派最好?

最後,連生命故事被各式各樣的理論分析的亂七八糟!

還搞的生活也一團混亂,找不到時間陪伴家人、朋友吃飯,

總覺得我一定還有不知道的想要探索,但,我究竟是誰?其實,依然茫然!

 

直到,我停止報名各種工作坊,也不再用各種理論分析我的生命,

而是,開始沉澱生命歷程,不需要用很有水準的術語或方式,就單純的說故事開始!

我是如此真正學習當一位諮商心理師,

因此,對我來說用 心 接觸個案比用 技術 接觸個案還重要!

而這部電影,所要傳達的正是這樣的道理!

 

電影中飾演個案的麥克戴蒙,不斷挑戰心理諮商師的各種學派專業,我心有戚戚焉!

他最後和飾演心理諮商師的羅賓威廉斯,終於能夠好好談談自己,是非常不容易的過程。

每回看到電影尾端,我總是情不自盡的掉下眼淚!

 

很多人急於收集各種探索自我的方法,卻很難開始探索自我!

如果只是要方法,我們能給的很多!但,真的只需要給方法嗎?

方法的立意本質是很好的,但只能拿來當觸媒,還是要回到我們本身!

學了這麼多的方法,最後要連結回的還是生活中的自己,發生了什麼事情?

而面對這些事情的我們,要如何透過這些媒材的體驗,而選擇面對的方式?

 

好多人學會很多方法,也不斷的體驗這些方法,很會分析自己或他人的狀態,

卻沒有辦法整合自己,或者與人相處了!

因為我們時常忘了,空有方法與技術而沒有心,是接近不了別人,更碰觸不到自己!

 

請大家一定要看看這部電影,可以彌補我辭不達意之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erri S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