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投入一段有熱情、興趣的工作,是相當幸福的事情。

從準教師身份轉戰成為諮商心理師的過程,是孤單奮鬥的。

於是,從大學到研究所完成中間將近六年的時間,我是拼命學。


我是一個需要體驗感受,才能產生個人主觀想法的人。

所以,還沒有成為研究生之前,我在大學就開始出外參加工作坊。

課本上的理論學派,經過課堂教授的講解,三個小時就完畢了,

真的有這麼好理解嗎?我非常懷疑,那時候書本上的文字對我而言,是死記用來考試的。


一直到偶然的機會,報名了完形治療工作坊,震撼了我的視野。

許多沒有生命的課本專用術語,在工作坊的實際體驗與實務經驗分享裡,變成好多難忘的故事。

我一直是個很能夠聽進故事的人,

或許對於記住帳單繳費、或者開銷收支等瑣碎事情要很用力才能放進腦袋,

所以生活裡得常常找鎖匠、找鑰匙,或者逾期繳款,

但是,聽過的故事、看過的臉孔,我很能夠放進心理。


自從第一次工作坊體驗讓我驚豔,

接下來,我花了幾年的時間,把當時的主要開銷都花費在參加各種專業活動。

除了沒有能力參加那種需要允諾投入幾年的專門訓練之外,

光是完形治療,國內老師、國外老師在台灣開課,只要金錢、時間共同允許,我就會出現。


其他學派,尤其是認知學派類別的

在念書本時,光是文字就很難吸引我的注意力,但為了真正瞭解其學派精華,

我還是都有去參加工作坊。

雖然,就是更加明瞭自己不喜歡用認知角度介入一個人的生命世界,

但我也著實發現自己太重視直覺,而太少使用邏輯思考。

認知學派的工作坊裡,讓我見識到不同學派的角度同樣可以引領一個人的生活改變,

但卻缺少了,我想要心靠心的去理解一個人的生命深度。


那前面六年的專業學習時光,橫跨了大三、大四、工作以及研究所的時光,

現在,家裡厚厚的講義資料以及研習證書,留下了那些年"拼命學"的證明。


但,什麼時候我真正感覺到自己真正是個諮商師,

似乎是我決定,從自己的生命開始真正實踐"我",

我,包含:

我是渴望活出豐厚生命的自己、

我是爸爸疼愛的女兒、

我是媽媽放手的女兒、

我是姊姊不熟悉的妹妹、

我是弟弟想要效法的姊姊、

我是不常聊天但可以交心的朋友、

我是又愛賴皮又很難搞的女朋友、

我是看起來很乖但不聽話的媳婦、

我是.......

當我決定從自己出發,好好看重我的各種關係,

當我不想要只是在專業的地方,敘說我的遺憾與渴望,

而是,開始一點一滴地探頭探腦我的各種關係,

究竟可以有什麼樣的調整與有哪些地方可以先來點改變時,

我發現在諮商專業工作裡,也同步地體會到自己的"能"。

那是在我從"拼命學",移動到"用心活"的過程蛻變。

這中間,會有人回饋,不一定是立即性的,但延宕的滿足更加甜美。

個案會帶來驚喜,用不同的方式稍來消息讓我知道他們的改變,

或者督導、師傅會突然丟來一句:ㄟ~佩禹又前進囉。

還有工作坊裡的老師,在結束課程時突然跑到我面前:佩禹我喜歡你這兩天的回應。

這些其他人給予我的回應,好多是我臣服於面對角色責任與活出自我的想法之後,不斷出現的。

其實在放下拼命學習,而沈浸於"用心活"的生活世界之後,生活時間並沒有多出很多。

因為專業訓練的學習大幅減少的時間,增加的是生活角色的費心與投入。


我確實知道拼命學習各種專業知能能夠為我充實專業知識,帶來"專業形象"。

但似乎,在諮商室裡頭,可以陪伴個案經驗生命的脆弱、痛苦不堪與享受喜悅與激發改變的動力,

是來自於我後期到現在"用心活"的過程時期。


後面這些年,我的專業學習越來越精簡,只跟隨我喜歡的老師學習,

這樣的一些專業學習、一些生活責任之外,反而還多出時間,探索我還未知的世界。

最近,聽到好多想要朝諮商領域發展的學生,都很拼命的學,而寧願放棄掉一些體驗生活或生命的機會,

我驚覺自己感覺到有些惋惜,才發覺自己已經走在不同的位置上,

不再需要用很多證書、技巧來證明自己的專業能力,

本來想勸勸尋來問我意見的學生,好好體驗自己的生命,

但到嘴編的話又收了回來。

想著,我自己當年也是這樣體驗一遭的阿~

拼命學到用心活,都很重要,何時用力拼命、何時用心活著,這個移動的時間點還是得讓每個人自己決定。

而我,可以給予的意見是:我會陪伴妳,不論哪一種選擇,我會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erri S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